顯示具有 核廢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核廢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孩子,這些核廢料20年後還是你的!」 ─反對核廢料境外再處理記者會

 照片提供: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核一、核二用過核子燃料小規模國外再處理計畫」112.57億元預算案,二月時台電違反預算法逕自上網招標,由於爭議不斷,民間團體強烈要求刪除預算、 反對進行核廢境外再處理的抗議聲浪中,立院於六月中連續兩天朝野黨團協商,最後決議預算全數凍結,並由立委按政黨比例組成「專案決策小組」,於三個月內做 出決策,三個月內台電不得上網公告招標。本週五〈9/4〉將進行「專案決策小組」第一次會議,審查核廢境外再處理預算凍結案。

台電想進行境外再處理,只貪圖暫時將冷卻池中用過的高階核廢燃料棒,運出國二十年再運回,以短視顢頇的方式,緩衝水池將滿,核電廠無法運轉的問題。台電目 前規劃高階最終處置場需經四十年的選址與興建(2055年)才「有可能」啟用,就算境外再處理廠讓台灣暫放核廢二十年,但二十年後,再處理後的殘餘高階核 廢料終究須運回台灣,屆時中期貯存及最終處置設施與地點在哪裡?運回的核廢貯存地點之相關環境評估為何?若只是過渡性的貯存,會不會重蹈過往的核廢選址與 運送爭議?

【核廢海外旅行20年後回烏坵】

地球公民蔡中岳主任說明,台電只想將核廢料送出國再處理,但對運回核廢的貯存地點從無合理的交代,但事實上,六月立院朝野黨團針對再處理預算協商時,台電 竟已在內部文件規劃,打算將再處理後的高階核廢運回台灣後,存放在烏坵(請參閱照片一),並寫明預估在106年取得土地,108年興建貯存庫跟港 口,112年完工貯存設施!

再處理後運回的高階核廢料,仍含有高劑量輻射與長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種,據原能會估計,依舊需要「至少一萬年」才能讓輻射放射量降回自然背景值,然而對於這 些運回台灣的核廢料,台電在毫無選址規範評估、民眾及地方意願徵詢、地方政府溝通、環境社會影響評估等必備過程的情況下,選定烏坵霸王硬上弓,非常可惡。 我們對台電再次粗糙暴力、從上而下、毫無地方民眾參與機制的核廢選址嚴重譴責!

【鈽、鈾96%無市場價值,可能都需回台灣】

依據法國2006年《放射性廢料與物質永續管理相關計劃法》,明文禁止法國境內存放來自外國的核廢料,以及來自外國經過再處理所產生的核廢料。其中第八條規定兩國簽署協定的必要及外國廢料禁止存放,所有他國生產的核廢都必須返回原國。

法國七月剛通過《2015年能源轉型法》十年內將減少25%的核電,第129條重新強調「源自其他國家核廢不得留在法國的原則,包括再處理他國核廢料過程 中產生的任何核廢料」。法條裏也規定「要求政府對核物質和核廢料重新制定定義的程序」,加入將「可再使用物質」重新認定為「廢棄物」的程序,以上都更增加 未來鈽、鈾被認定為核廢而必須返台的風險。

地球公民基金會周東漢主任說明,目前再生鈾的成本比原始鈾高,因此再生鈾國際市場價值低,賣出機率低,被法國定義成核廢機率高。而再處理後用鈽、鈾做成的MOX燃料成本過高,缺乏國際市場需求,無市場價值,如被法國認定為廢料,將全數送回台灣。

【核廢再處理的經費黑洞危及最終處置經濟根基】

核廢再處理的經費龐大,高經濟成本是讓世界各國紛紛放棄再處理核廢的主因。目前台灣核能後端營運基金的經費規劃,不論高、低階核廢均採境內處置方式處理,核廢境外再處理從未編列在核能後端營運基金使用的範疇。

台電定位此計劃為「試驗性計劃」,代表這是為未來更大規模的境外再處理計劃預做試驗與鋪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專員吳澄澄表示,若以核一至核三廠如期除役作 為前提情境,台灣將有23,000束用過燃料棒全數境外再處理,需支出 2157.6億,送核廢出國旅行一趟後再回台,等同現在核後端基金預期總數3353億的三分之二,遠高於台電估算高階核廢處理及中期貯存的1700多億元 的總經費,所有海外處理過的核廢最終都還得運回台灣做最終處置。由此估算可見,境外再處理勢必造成「核廢無底錢坑」,「世代不正義」、「核汙染、核武擴 張」國際臭名。最嚴重的後果是危及後續的核電廠除役進行、核廢最終處置研究及選址工作的經費根基!

與會團體強調,核廢料境外再處理計畫對於台灣核廢政策、處理機制毫無貢獻,且可能造成相關政策研究與執行延宕、世代不正義、還有核污染與核武擴張等潛在風 險,又花大筆無止盡的黑洞預算,根本百害無一利。因此要求立法院能夠在明天開始的專案決策小組會議中,直接砍掉這筆預算,聽取人民意見,針對台灣的核廢料 政策做更詳盡而仔細地討論。

聯合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宜蘭人文基金會、台灣環盟北海岸分會、台東廢核反核廢聯盟、北海 岸反核行動聯盟、爸爸非核陣線、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人民火大行動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人本教育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台北市家 長協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台灣女人連線、綠黨、婦女新知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美核廢料外洩 13工人遭輻射汙染 中時電子報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美核廢廠疑輻射外洩 暫無危險

新聞來源 2014/2/17  中央社



美國新墨西哥州鄰近卡爾斯巴德(Carlsbad)的廢棄物隔離先導廠(WIPP)(圖:取自維基百科)
  
       美國新墨西哥州1座地下核廢料廠偵測到空氣中出現放射物,調查人員16日持續採樣檢測。不過當局強調,他們沒發現汙染情事。

  監視這起可能輻射外洩事件的官員表示,能源部核廢棄物隔離先導廠(Waste Isolation Pilot Plant)附近民眾或環境沒有危險。

  這座核廢棄物隔離先導廠位於新墨西哥州卡爾斯巴德(Carlsbad)附近,為美國第一座放射性廢料地下永久貯存點,處理的多半是用於國防研究和核武製造的鈽。

  能源部聲明說,先導廠連續空氣偵檢器14日晚上11時30分偵測到地下放射物時,沒有員工在地面下作業。聲明也說,沒發現員工受到輻射汙染。

  廠方採取預防措施,要求地面上的員工就地避難,15日下午5時開始撤離。

  廠方發言人吉爾(Deb Gill)告訴法新社:「我們繼續監測並且強調,不會危及民眾健康和環境。」

新聞連結 美核廢廠疑輻射外洩 暫無危險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新聞]公投核廢料放金門、台東 地方怒嗆中央(2013/3/5 NOWnews)

公投核廢料放金門、台東 地方怒嗆中央

NOWnews-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行政院日前決定公投決定核四是否續建,台灣中央政府更決定透過公民投票決定核廢料要放在哪個縣市?不過獲選為核廢料儲存地的地方政府都強烈反對舉行公投。 

經濟部依據《低放射廢棄物最終處置場設置條例》已於去(2012)年7月核定台東達仁鄉南田村與金門烏坵作為低放射性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建議候選場址」,也準備辦理地方性公投後。

不過,卻引發金門與台東縣政府強烈反對。台東縣政府祕書長陳金虎表示,「要就一起談,中央不要只把大家不見得要的東西往台東放。」他批評,中央對攸關台東需要重大建設沒到位,卻要將核廢料最終處置場丟給台東,對台東不公平;他還指出,台東縣政府仍會拒絕辦理公投。

金門縣政府也早就揚言,絕對不同意舉辦公投。金門縣長李沃士表示,由金門數萬鄉親公投,決定是否讓核廢料登島,並非適當作法,縣府在取得烏坵民眾同意之前,絕不會舉行公投。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核廢料何處去 日本福島核災二週年前夕 NHK專題報導

福島核災二周年前夕  日本NHK電視台製播的核廢料專題探討






揭開福島核災的最大危機,探討核廢料的去處,並採訪英國、瑞士,及全世界核廢料處理現況。

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蘭嶼青年行動聯盟 309守護蘭嶼 廢核大遊行@台北凱道

封面相片
我們知道這是一場艱難的戰役
但我們不畏強權 依然前進
只因 我們只有一個家鄉 蘭嶼

2013年3月9日 

蘭嶼的勇士、蘭嶼的孩子們
請你和我們一起站出來

為自己的家鄉土地
為了蘭嶼的未來 而戰

邀請蘭嶼的孩子們於3月9日

穿著及配戴蘭嶼傳統服飾走上凱道
讓台灣看見我們的決心

"核廢遷出蘭嶼"


2013.3.9 14:00
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

蘭嶼青年行動聯盟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新聞]租約過期 達悟人要台電搬走核廢料 [2012/3/2環境資訊電子報]

租約過期 達悟人要台電搬走核廢料

 
本報2012年3月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3月1日達悟族人跨海到台要求台電解決核廢料。 
30 歲的達悟青年林詩嵐出生於1982年,那一年,第一桶核廢料運進蘭嶼。從小到大,林詩嵐看著父親抗爭核廢「惡靈」的身影,從不懂到站在第一線為反核廢料奮 鬥,他的生命與這段抗爭歷史緊密交織。昨(1)日蘭嶼達悟族人跨海到立法院,表達從家鄉驅除廢核料的心聲,現場播放由林詩嵐剪輯的220蘭嶼驅除核廢惡靈的影像紀錄《吶喊》,他只要求核廢料在這世代終結。

立委田秋堇說,馬總統誓言追求世代正義,對蘭嶼人而言,連當代正義都太奢侈。「台灣人民享用核電,卻將核廢料放置到蘭嶼,這是極度不正義的事情。」

台電公司在核廢桶已檢整完畢,租約也於2011年12月31日到期,族人再度訴說,永遠不將蘭嶼貯存場土地續租給台電公司,要求台電公司勿帶頭違法與政治施壓。
達悟人表示,政府30年前用盡手段、不顧族人意願,硬是將核廢料放到蘭嶼,30年來即使族人不斷抗爭表示反對,仍無動於衷。蘭嶼牧師張海嶼說,蘭嶼人已無處可生存,請馬總統還他們生存空間。

蘭嶼貯存場原本規劃作暫時貯存場,放在蘭嶼的核廢料原先計畫以海拋方式投入公海,但隨著國際環保意識抬頭,聯合國1972年制定「防止傾倒廢物等物 質污染海洋公約」(倫敦公約)、1991年禁止核廢料海拋,1996年「倫敦公約1996年議定書」更限縮世界各國可海拋項目,這使得台灣政策轉向,蘭嶼 這些原本準備海拋的廢棄物持續存放於開放式的壕溝,任由風吹雨淋。
面對台電粗糙的處理蘭嶼的核廢料,希婻‧瑪飛洑質疑台電歧視原住民。 
族人表示,蘭嶼核廢場簡陋的防護規格無法承受高溫多雨的熱帶海島氣候,核廢桶早已崩壞到無法貯存。希婻‧瑪飛洑表示,核廢桶已鏽蝕成粉狀,粉塵更直接暴露到空氣中,隨著季風四處飄散。他不禁要問「為什麼處理核廢料如此粗糙?」

相較於蘭嶼粗劣草率的貯放方式,核二廠恆溫恆溼的貯存設備,也令現場幾位族人感嘆,台電未公平對待。瑪飛洑問,「難道是歧視原住民?」族人認為,這 幾年來台電核電廠持續營運,核廢料運到蘭嶼的數量明顯減少,可見早有其他核廢處置方案,卻一再拖延將蘭嶼核廢料遷出,置族人於輻射暴露風險中。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張武修說,十幾年前在蘭嶼人協同下已證實島內多處污染,只是令他不解的是,事隔7、8年,污染仍未解決。即使以世界發 展核能的觀點,都規定核廢料不能運出去,而且核廢料貯放一定要經過居民同意,他認為30年前未取得蘭嶼居民同意,應立即修正,將核廢料撤離蘭嶼。
張武修指出台電未使用最進步的技術處理核廢料,點名原能會清點內容。 
張武修也指出,目前的技術能將核廢濃縮到1/10,然而,30年來放置在蘭嶼的桶數卻未減少,若非台電沒有用最好的技術處理,就是濃度非常高因此無法處理。 「台電多年來對放置在蘭嶼的9700桶核廢料內容交代不清,極可能我們認為的低劑量其實是高劑量核廢料」,他認為原能會一定要清點內容物,才能找到最好的 處理方式。

田秋堇說則引用中研院研究員滬治安的報告,台電2年來檢整期間,附近海底沉積物輻射大於核三廠附近海域,鈷60、銫137指數都是上升的。瑪飛洑也拿出當地拍到畸形的「秘雕魚」,而此現象也曾在幾座核廠附近發生。

立委林世嘉也表示,台電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已到期,目前屬於違法放置。針對蘭嶼每年死因榜首都是癌症,他認為台電未善盡輻射劑量檢測,政府也未認真看 待,因此建議提案編列蘭嶼人民因核廢料污染的醫療費用及傷害賠償預算。林世嘉也聲明,將退回核四錢坑預算,改列核四停建賠償預算。

 

核廢料處置無解 政府應告知


台電租約到期卻未完成續約手續,台電發言人李鴻洲表示,去年9月即已表明續約,也送蘭嶼鄉公所,原住民保留地土地權利審查委員會還在進行審查,一切照程序走。對於蘭嶼民眾一再表達不續約的意願,李鴻洲說,此租賃關係為公用事業,希望能站在公共利益之立場來考量。

「如果蘭嶼鄉公所不租了,核廢料也沒有地方可去」他說,最終處置場址無法決定,目前候選場址包括台東縣達仁鄉以及離島的烏坵,預計明年初公投,若是過關,還需進行環評,若一切順利最快也要2016年才能動工。在這之前,台電無法可想。

對此,綠色公民行動盟秘書長崔愫欣認為,政府早已答應核廢料遷出蘭嶼,卻一拖再拖,台電無法兌現時間表,又不願攤開來討論,「這是公共政策很不負責任的一面」。他認為核廢料只能回到本島解決,不是運到離島或別的國家。
崔愫欣說,台灣無法找到核廢料最終場址,政府和台電又不願意面對,只會讓蘭嶼居民被迫擁抱核廢料的處境不斷複製到其他地方。「政府以及台電應該正視且承認核廢料無解的事實,並且和人民說清楚,讓民眾檢視用電行為,重新檢討核電政策。」

【延伸閱讀】
※ 《吶喊》,林詩嵐作品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新聞]核廢料一放30年 蘭嶼人不續約要求立即遷離 [2012/2/21 環境資訊電子報]

核廢料一放30年 蘭嶼人不續約要求立即遷離


本報2012年2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蘭嶼人發起大型反核廢抗爭,500位族人包圍台電核廢料處置場,要求立即撤離核廢料。(圖片來源:蘭嶼部落文教基金會) 
政府一邊說核能是潔淨無污染的清潔能源,一邊卻將核廢料視為猛虎野獸,處置無方。趕在台電設在蘭嶼的核廢料貯存場租約下個月到期前,蘭嶼人昨(20)日發起 大規模反對核廢料抗爭,要求「核廢立即遷離、反對土地續租、賠償重新談判」,500名達悟族原住民冒著風雨來到核廢料貯存場門外,高喊「我愛蘭嶼,核廢滾 蛋!」要求把核廢場遷走、不要再讓他們暴露在輻射污染的風險中。

人口數4000多人的達悟族,屬於世界上人口極少數的族群,原應受到國家重視予以保護,30年來卻與核廢料為鄰,甚至飽受核廢料外洩疑慮之苦。台電 自1982年5月開始,將核廢料存放蘭嶼,一放30年,目前台電核廢料貯存場還存放97672桶低階核廢料。台電表示去年已經全部檢整完畢,沒有安全的顧 慮,但還是無法讓達悟族人安心。
去年底達悟族人到總統府前抗議,要求為族人全面健檢,卻未得正面回應。(攝影:林瑞珠) 
去年中研院一份報告指,蘭嶼周遭微量放射物質數據異常、升高,有輻射外洩疑慮,年底達悟族人曾前往凱達格蘭大道前抗議,要求核廢料遷廠並針對蘭嶼居民進行全身健康檢查,卻未獲正面回應。

抗議者將象徵核廢料桶的黃色桶子丟到海中,象徵海灣已遭污染。「我們希望它漂到全世界,讓大家都看見蘭嶼人的苦難!」這是達悟族第4度大規模抗爭,離前一次已過了10年。

2006年5月24日已通過「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台電卻遲遲未處理。而蘭嶼輻射外洩的傳聞,可能導致環境生態和居民的食物 受污染,在此陰影下,氣憤的達悟族人,拿出他們主要的食物芋頭,丟向核廢場內。族人表示,在核廢料影響下,蘭嶼許多作物如芋頭、地瓜幾乎腐爛,要求台電為 此事負責,政府還給蘭嶼一塊乾淨土地。

不過目前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場址還沒有定案,而台電也只承諾會安排族人做健康檢查。台電核能後端營運處長李清山表示,由於最後處置場選址還須經過公投 和環評等程序,恐無法在2016年前將核廢料遷出蘭嶼。台電雖曾承諾2015年遷出核廢料,去年11月26日核廢桶也已全數檢整完畢,卻仍未能訂出時間 表。
鏽蝕的核廢料桶教族人如何安心?(圖片來源:田秋堇辦公室) 
族人希婻‧瑪飛洑現場拿出核廢料檢整照片爆料,照片可見核廢桶已鏽蝕成粉狀,受僱的蘭嶼族人正在核廢壕溝進行檢整作業,質疑這些人到底有沒有受到完善的保 護。「難道這些是麵粉嗎?這樣嚴重的破損是造成蘭嶼輻射外洩的元兇」她沉痛指出,島上還有5歲孩童罹癌,政府應重視這件事情,維護族人健康安全,立即遷移核廢場。

台電仍堅稱已對蘭嶼全島做輻射監測,未發現超過背景值的異常輻射劑量,也沒有輻射外洩的問題。李清山強調,台電會持續對島上民眾做全身輻射篩檢,以消除大眾疑慮。

環保團體批評,把全民用電的後遺症丟給偏遠地區的原住民承擔,並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30年來,核廢料找不到最終貯存地點,而社會集體享受了核電,獨獨讓蘭嶼人承受與核廢料為伍的代價。」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奧地利公投反核 廢核廠成活教材

公共電視 更新日期:2011/04/17 22:15


日本核災一發不可收拾,位在歐洲的奧地利,早在30年前就透過公投,拒絕使用核能發電。而當年一座、已經完工卻沒有啟用的核電廠,現在也成了民眾瞭解核能的活教材。

位於川騰多夫的這座建築,就是奧地利在70年代興建完工,1978年經過全民公投禁止營運的核電廠,日本爆發核能災變後,這個地方又重新勾起人們的回憶,每週五的參觀日,吸引不少民眾前來一探究竟

來到這裡,解說員會帶你參觀反應爐爐心長什麼樣子,核燃料棒放在哪裡,不管是公投前或公投後出生的人,都對這個曾被列為禁地的地方充滿好奇。


這處核電廠如今已經成為奧地利反核電的象徵,梅斯納布勞老太太翻出老照片,細數當年如何經過3年抗爭,才以3萬票險勝,否決了核電廠的營運。


奧地利是歐洲國家中,少數沒有核電廠的國家,不過週邊的德國、瑞士、匈牙利、捷克等國都有核電廠,奧地利仍然存在核能災變的隱憂。


相關連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417/51/2pzs4.html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台灣的核廢料問題


台灣的核廢料問題




呂建蒼 編撰

伴隨核能發電之誕生, 40 年來,核廢料的處理與處置一直就是公認嚴重的問題, 為什麼在投注了無數的人力與金錢後,無論在台灣,或者在世界各國,核廢料的最終處 置還沒有普遍可以接受的可行方法?!

以台灣的經驗而論,至少有幾個嚴重的問題:

1. 台灣的核廢料是個大問題,而且會更大:

以台灣 3 座核電廠,6 個機組, 總發電容量 5144 百萬瓦估計,每年用過燃料約 150 噸(約 57 立方公尺), 而低中強度核廢料約有 1 5 千桶(每桶 55 加侖 )產生。以每個電廠的 30 年壽命估計,總計屆時所有核電廠皆停止運轉時,台灣將有 4 5 百噸用過燃料,45 萬桶低中強度核廢料;再加上除役所產生的廢料,其數量據 估計約等於運轉 30 年所產生的數量。也就是說,我們總計將有用過燃料(或高強度廢 料)約 9 千噸,低中強度核廢料也高達 90 萬桶(是蘭嶼容量的九倍)。 目前台電暫 時將用過燃料貯存於核電廠地下貯池,低中強度核廢料亦暫時貯存於蘭嶼及現有三個核 電廠廠區內的臨時倉庫(核二廠臨時倉庫預計放 4 萬桶)。 如此數量的核廢料年年增 加,將對暫時貯存之空間造成壓力,並逼使台電尋求最終處置的辦法。

2. 其實核廢料就在你我身邊

台灣打算將低中強度核廢料運往北韓引起了極大爭議,很多人站在民族及台灣的立 場大表支持!其實,更嚴重的問題一直被執政當局刻意掩飾不提,台灣的高強度廢料正 放在台灣本島上石門核一、萬里核二、恆春核三廠區內的燃料棒貯存水池,只是暫時 性且已經爆滿, 我們對這些萬年惡靈(半衰期高達 2 萬多年)除了希望不要繼續增加 外,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另外,桃園龍潭核研所也貯存大量拆卸後的輻射鋼筋、輻射 重砂、輻射水, 從進入廠區就可偵測到高於正常背景值 5 10 倍的輻射計量來看, 說它是另一座核廢料貯存場一點也不為過。然而龐大的輻射污染物質正大舉入侵你我週 遭,更是令台灣人民身在輻中不知輻啊!舉凡鐵窗、房屋、鐵門、水溝蓋、娃娃、馬路 、水管接頭、指南針,水源地都無一倖免遭受輻射污染,可是這些輻射廢料就存在你 我生活週遭!核廢料絕對不是個好東西,它的肆虐完全是人類自己找麻煩(一昧發展核 能)的結果!

3. 核廢料可能造成之危害是明顯的

核廢料一經最終處置,如果因設計或操作不良而洩漏至環境,即有可能經過食物鏈 等生態作用而造成危害。另一方面,低強度核廢料其實並不代表低危害性。以美國的分 類而言,即使最〝無害〞的低強度核廢料也需經二百至三百年才衰變遞減致其背景濃度 。此外,遭受超鈾元素污染的結果,也令其長期的具有危害性。而且,美國在淺地陸埋 低強度核廢料的歷史是十分惡名昭彰的。全國 6 個商業化運轉的最終掩埋場共有 5 因為操作不良、污染地下水、失火等原因被勒令關閉。其中,位於肯德基州的掩埋場, 更因為土壤及地下水受到放射性污染,於 1985 年被美國環保署列為「超級基金場址」 ,約須數千萬美金才能整治除污。另一方面,亦有許多文獻指出,低強度核廢料掩埋場 中,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環境的遷移性往往比理論預估的要來得高,造成更大潛在的威脅 。台灣缺乏這方面的設計或操作經驗,可能因此而避免外國早期的失敗原因,但也可能 因經驗不足而造成失敗。

4. 台灣過去管理核廢料的歷史是不良的

國內核電廠在管理核廢料的歷史是不良的。其中例子如下:

  • 1980年,原委會、台電在蘭嶼以興建魚罐頭工廠為名,興建核廢料儲存場。
  • 19823月,核一廠拋棄放射性廢棄物於台北縣石門鄉垃圾場,導致整個垃圾場受到放 射性污染。
  • 19846月,運送核廢料的船隻與漁船在金山外海相撞,廢料桶墜入海中。其他運輸過 程之意外事故另有十起,所幸未發生外洩。
  • 19883月,核一廠員工詹如意揭發台電非法出售放射性污染之冷凝銅管。
  • 1994年,台電蘭嶼核廢料儲存場,發生儲存桶銹蝕,有輻射外洩之虞;銹蝕桶數達數百 到數千桶。

5. 台灣管理核廢料之行政機關與法令均不足

台灣主管核廢料之處理與處置之機關是「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可是其能力與角 色,長久以來受到質疑。此外,台灣的國會長久以來未深入關切核廢料之管理,以至於 相關法令十分不足,相較於美國之「核廢料政策法」,德國之「原子能法」,瑞典之公 民投票等,顯示台灣官方、民意機構與民間對核廢料之處理與處置不夠重視。

6. 垃圾都埋不好,別談埋核廢料

以處理與處置核廢料所須之相關科技領域,如地質、地下水文、地質化學、土木工 程、材料工程、保健物理、水化學、界面科學、大氣科學、與管理科學等,台灣所擁有 的專業人才,也許足夠作原則性的歸劃工作,於低中強度放射廢料之最終處置場之設計 與施工營運也許可以勝任;可是,針對用過燃料的最終處置確是絕對不足的。然而,看 看台灣政府連簡單的垃圾都處理不好,能寄望核廢料的妥善處理嗎?

核廢料的處理與處置,絕對不單只是技術提昇所能達成。除了科技水準的提昇之外 ,政治的考慮與社會的接受度也是決定性的因素。以台灣人稠地狹,經濟活動蓬勃的條 件來看,一般廢棄物(即垃圾)的最終掩埋場就求之不得,爭紛不斷;未來危害性事業 廢棄物或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的選址過程勢必非常困難,如最近經台電徵選入選的五鄉 鎮(富里鄉、牡丹鄉、金鋒鄉、達仁鄉、馬祖東莒鄉),經過當地居民籌組自救會激烈 反對抗爭下,皆已要求撤回同意書。

綜合上述用過燃料處理與處置之困難與問題,再加上最終處置之幾乎不可能取得, 顯然,台灣於此階段應全面停止核能發電的擴充計劃,並訂出現有核電廠之關閉期限, 以減少核廢料之影響。同時,針對已產生之用過燃料與低中強度放射性核廢料,以及醫 學、科技等其它不可避免產生之放射性廢料,應該有妥善而積極的對策。

核廢料這種「千秋萬世」的棘手問題勢必將無情而尖銳的投向世代每一位居住在台灣的人。

讓我們朝 生態城市 非核家園 的目標前進!

〔感謝劉志成老師提供資料〕


[新聞]蘭嶼檢整核廢料 四千桶爆裂開膛


蘭嶼檢整核廢料 四千桶爆裂開膛

李宗祐/台北報導

 台電正進行蘭嶼鏽蝕核廢料桶檢整作業,原能會稽查發現,有4000桶因鹹濕水氣鏽蝕嚴重,桶身爆裂,增加處理難度。圖為貯存溝開蓋檢整作業。(本報資料照片)

 延宕多年的蘭嶼貯存場鏽蝕核廢料桶檢整工程,終於在日前正式開工,預定民國九十九年底完成近十萬桶檢整重裝。但原子能委員會派員到蘭嶼稽查發現,首座開蓋檢整的壕溝貯放的四千多桶核廢料全部鏽蝕,部分廢料桶甚至已開膛剖肚。

 蘭嶼貯存場七十一年五月開始營運,八十五年四月「封場」,廿三座壕溝共貯放九萬七六七二桶低放射性核廢料。但核廢料桶禁不起蘭嶼高溫潮濕和高鹽分的惡劣環境,八十一年起陸續出現鏽蝕。

 原能會要求台電儘速展開鏽蝕核廢料桶檢整作業,卻因達悟族質疑檢整工程是變相擴建而強烈反對,加上工程發包不易,延宕至日前才順利開工。

 原能會訝異的是,第一座開蓋檢整的壕溝,廢料桶鏽蝕程度比原先預估嚴重,有四千二百多桶核廢料,沒有一桶完好。未來因檢整工程增加的廢料桶數不但可能超出台電預估,檢整工程能否如期在九十九年底完工也有變數。

 原能會官員表示,廢料桶整個鏽蝕爆裂的處理方式最麻煩,整個粉碎的水泥固化體必須重新水泥固化裝桶。台電曾測試,每個爆裂桶經檢整重裝後,體積會增加到兩至三桶。

 官員透露,台電原本評估,廿三座壕溝貯放的近十萬桶核廢料中,爆裂桶約佔五%;檢整重裝後,廢料桶數增加近五千桶左右。

 此外,台電原訂九十六年底呈報原子能委員會、經濟部公布的低放射性廢料最終處置場潛在場址名單,延宕至今仍未提出。據瞭解,除無法化解地方反對聲浪,展開地質鑽探調查外,台電也擔心在三二二總統大選前公布潛在場址,馬上會成為選戰砲灰,打算延到選後再公布。

 台電目前已選出屏東縣牡丹鄉、台東縣達仁鄉和大武鄉,以及澎湖縣望安鄉等四個候選場址,將進一步評選出潛在場址。
 相關官員表示,牡丹鄉、達仁鄉和大武鄉三個候選場址所在地已召開部落會議,同意台電進行地質鑽探調查。但依《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址設置條例》,未來是否同意設場要以全縣公投為依歸,非候選場走所在地的鄉民同意即可,因此台電不敢貿然展開地質鑽探。據透露,澎湖望安鄉東吉嶼是台電的「最愛」,但當地村長、縣議員、縣長均強烈反對,被台電列為溝通困難度最高的候選場址。

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新聞]透明恐懼來襲 達悟人淚批台電隱瞞輻射外洩 [2011/12/1 環境資訊電子報]

透明恐懼來襲 達悟人淚批台電隱瞞輻射外洩


本報2011年12月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希婻‧瑪飛洑(左)批判台電以核廢料補助金等措施綁架人民,輕易取代了本應由國家負責照顧人民的福利政策。(台灣輻射安全促進會提供)台電繼核一、二蓋核廢料乾式貯存場解決用過核廢料貯存問題遭新北市民抗議,最近又意外爆出貯存在蘭嶼的低階核廢料造成當地輻射外洩事件,並因不願公開詳細的 檢測報告,引起蘭嶼居民不滿。昨(11月30)日環保團體與蘭嶼住民上午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達悟族人希婻‧瑪飛洑即質問,「蘭嶼人到底做錯了什麼,讓中 華民國政府把世紀毒物放在蘭嶼?」呼籲政府盡速廢除核能發電、核廢料移出蘭嶼,讓族人不再活在恐懼之中。

10月26日海洋大學舉辦的一場國際研討會中,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扈治安在發表論文時揭露,今年偵測到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外圍有人工核種鈷60劑量為6.5 貝克/公斤(Bq/kg),銫137為32.9 Bq/kg,而原能會管制標準為鈷60為110 Bq/kg,銫137為20.9 Bq/kg。對此,台電公司只在發新聞稿表示「對於環境安全影響甚微」,卻不願把偵測資料的細節完整公開。

希婻‧瑪飛洑形容,台電以核廢料補助金等措施綁架人民,輕易取代了本應由國家負責照顧人民的福利政策。「蘭嶼人認為自己沒有核廢料就無法生存時,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到底是誰造成的?」認為台電不願意公開資訊、也無能處理核廢料,置蘭嶼人於不顧。

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一級致癌物質的銫137半衰期達30年,會隨皮膚、呼吸及飲食進入人體,並會在人體軟組織、脂肪組織中累積,影響人體 健康甚鉅。根據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張武修的研究,10年前的調查就發現多處採樣點、包括馬鈴薯田與芋頭田內的銫137異常,最高甚至超過70 Bq/kg;他表示,近3年來原能會公告的調查結果也顯示不斷升高。
張武修指出,蘭嶼地區的銫一三七偵測異常,其實不只是近年的事,在十年前就開始有跡象。(台灣輻射安全促進會提供)
張武修認為,應掌握蘭嶼居民的健康狀況,了解到底受了多大輻射污染。並至少要有系統地針對土壤、岸沙、青苔以及居民生活周邊的農田、飲水進行全面測量,而且必須交由第三客觀中立的單位來進行調查。

台電核能後端營運處副處長李清山回應時表示,此項檢測是例行檢整作業,在取桶開蓋的過程處理桶數多、時間長,難免有微量放射性粉塵飄到貯存場區;堅稱並非意外狀況的外洩,而且數值遠低於法規標準。

李清山強調,現行針對銫137在「底泥」中的偵測規範標準740 Bq/kg,扈治安報告中所偵測到的量遠低於此。張武修不同意此項說法,他認為扈治安的測量點是針對從排水溝出口到海岸邊的泥土表面,並沒有挖洞去測量底部的「底泥」,台電不該使用底泥的法規標準來比較。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則拿出台電「放射性廢棄物政策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指出,貯存場壕溝底部距離地下水僅3公尺距離,而蘭嶼高溫、潮濕、多鹽分,不少核廢桶已有剝落鏽蝕情況,再加上當地時常有地震、落石,質疑蘭嶼核廢料貯存場的安全性。

 

立院主決議:台電應公開報告


由於核廢料與核電廠週遭輻射量調查等相關研究計畫,攸關人民健康甚鉅,昨日立院經朝野協商已通過一項主決議,要求台電公司所委託學術單位或各機構之相關研究計畫,應依資訊公開法,依法公佈提供全民了解與監督。
該決議強調,尤其是核電廠、核廢場附近,輻射量對於社區居民等利害關係人,更是攸關身體健康的生命大事,台電公司不得以任何藉口,簽訂所謂「保密條款」而拒絕公開。

※ 張武修1999年研究銫137採樣圖,其中A3 採樣點56.8 Bq/kg、A4 採樣點 77.3 Bq/kg,另有多處高達20 Bq/kg:



 
※ 張武修2000年研究銫137採樣圖,其中B17(芋頭田)達23.6 Bq/kg、B16(馬鈴薯田)達30.7 Bq/kg: